|
【两会关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乡村教师应该得到社会尊重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经过“部长通道”时说,目前城乡教育还存在明显差别,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
袁贵仁说,对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国家有多项支持措施,包括输送更多的教师、鼓励大学生志愿去乡村服务、出台乡村教师补贴政策、启动国家培训计划等。乡村教师支撑了中国的乡村教育,为打通乡村孩子的上升渠道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国家不仅为乡村教师提高工资待遇、改善住房条件,还将为在乡村坚守10年、20年、30年的教师分别授予荣誉称号,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详细
【代表委员声音】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访谈。(庄元 摄)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
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仍相当严重,且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性别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待遇不高、社会地位偏低,难以留住长期扎根基层、献身农村事业的优秀本土化名师。
农村教育具有三方面新特点和新趋势。一是农村学校中的硬件设施正在得到不断改善,学生受教育机会基本得到保障;二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推动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步伐;三是与城镇学校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区域内学校发展共同体正在初步形成。>>>详细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乡村教师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一:生活困难。从大城市走进偏僻甚至凋敝的乡村,与外界的沟通成为最大的障碍之一。此外,狭小的住宿、办公空间,给教师的工作、生活也带来很大的不便。
挑战二:社会地位低。在与周围的体力劳动者相比时,教师们发现自己的工资比他们还低,这给同样辛苦工作的他们内心带来极大的不平衡。
挑战三:经济压力大。相对于老一代土生土长的乡村教师,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提高了不少,但仍呈现总体偏低的现状,无法满足教师日常消费与支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
【新生代乡村教师女性居多,多出身于农村,多有留守经历】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逐步呈现“女性化”特征。调研显示,以特岗教师为主体的新生代乡村教师中女性比例接近60%。在个案县镇调研中,这一特征也非常显著。
【乡村新教师大部分在最艰苦的地方任教,最需要提高待遇】90%的乡村青年教师都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且大部分在最基层、最艰苦的村小、教学点任教。
【新生代乡村教师已成为乡村教育改革生力军】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一群有着现代文明意识和丰富知识的新型教师,他们盘活了可用的社会和技术资源,为学校募集的资源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学校的现代化。
【建立多种津贴补贴制度,实施“安居工程”】建立中央统筹、地方协调的专项经费,给予乡村地区多种类型的津补贴政策,以补贴乡村教师的机会成本,如以艰苦程度为标准划分不同层次的乡村学校,发放定期体检补贴、交通补贴、日常餐费补贴、通讯补贴、育儿补贴等。>>>详细
【政策发布】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力争到2017年,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抓好八方面举措:一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二是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四是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五是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六是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七是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八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详细
【各地行动】
29个省份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政策靶心始终向下,聚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聚焦乡村优秀教师“下不去”的老大难问题精准发力,是各地制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政策靶心。为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解决乡村教师短缺矛盾,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资源投入向下,倡导“艰苦地区待遇高”价值观】因历史原因,城乡教师在地位、待遇上所形成的“剪刀差”,是造成我国乡村师资多年来严重“失血”的一个重要诱因。为此,各地出台的“实施办法”都紧扣这一“失血点”,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编制职称同时向乡村倾斜等方式,对乡村教师队伍开展“靶向治疗”。
【再造学习链条,提高乡村教师“造血功能”】在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方面,各地都列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尤其是中西部省份计划在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基础上,实现对中西部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全覆盖。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两会关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2016-3-7 本文被阅读 1350 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