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全社会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
引导全社会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在全国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业质量越来越成为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一是如何评价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其二是如何引导全社会建立新的学业质量观。因此,建设学生学业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配套的诊断、反馈与指导改进系统,就成为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保障学生学业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性工作。
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03年启动了“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项目旨在依据课程标准建立学生学业质量的标准,并进行大规模测试,同时通过问卷了解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由此,该项目不仅能按新课程要求科学真实地了解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成效,而且能通过数据的分析改进政策与改进教学。项目开展至今,先后对上海、江苏、甘肃等6个省市和近20个地市进行学业质量测试,共有约335万人次的学生参加了学科测试和问卷调查,约15万名教师和1.2万名校长参加了问卷调查,在2009年还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三年级和中学八年级的学业质量状况的全国常模测试。
在大规模测试数据和全国常模的基础上,国家层面的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分析、反馈和指导体系已首次建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在连续5年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基于课标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之后,开始进行构建绿色指标体系的“本土探索”,其意义在于:“绿色指标”体系的推行将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了解学生学业质量的基本状况和重要影响因素,提供实证的依据;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提升学生学业质量提供诊断和改进建议,从而引导全社会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以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为切入口,全面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建立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对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有着重大作用。
引导全社会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2012-4-5 本文被阅读 1502 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