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报名人数减少会成为教育改革和公平的契机吗?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人数957万名,比去年减少约65万名。这引来各方关注,中国青年报评论称,以中国高校目前的生存状态,恐怕难以应对生源迅速减少带来的挑战。但生源危机,给一些高校带来了生存危机,却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变革机会。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是一个推进高考公平的良机。目前最应该做的,一是可以允许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升学考试;二是可以增加中西部等地区招生名额分配,直至按人口或考生比例确定录取名额。(中国新闻网6月5日)
生源减少确实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新挑战,也确实是推进高考改革、促进高考公平的良机。我在前年的文章中,就曾提到,发达地区的全国重点高校应该借当地生源减少,顺势减少在当地的录取名额,把多余的名额投放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以此既摆脱重点大学的地方化倾向,同时缩小各地的招生指标差距。这可促进高校生源多元化,也是最现实的推动高考公平的路径。在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我曾根据2020年时我国18岁22岁年龄段的适龄人口数将比2010年减少3800万提出,未来10年间,我国高校将面临破产关门的危机,高等教育必须未雨绸缪进行改革,建立自由转学制度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以此提高大学教育竞争力,同时应对危机。
可是,我没有看到有关方面(包括政府部门和学校)注意到生源危机,有“抓住良机”、“应对危机”的积极准备。
首先,虽然有关生源危机的讨论,近年来很热烈,可是,教育部门却不太愿意讨论生源危机的。去年,教育部在发布高考报名数据减少信息时,顺带发布了83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有84万弃考的消息,这引起了公众的议论纷纷。今年,教育部在公布高考报名减少信息时,却不再“顺带”发布弃考数量。如果意识到生源危机,当会认真分析导致报名数减少的每个原因,然后寻找对策。我们相信,教育部会在内部分析数据,比如多少弃考,弃考生中有多少来自城镇、多少来自农村;多少出国、多少外出打工。但是,如果这种内部分析不告诉公众和学校,受教育者怎样做出教育选择,而学校又怎能积极调整呢?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今年2月底发布的国家教改《规划纲要》中,教育部门是把这作为一项“喜事”对待的,规划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目前的24%)达到40%,其中,因生源自动减少提升的毛入学率达10个百分点。 其次,虽然大家热烈期盼高校均衡招生指标,但各地的重点高校,并没有顺势缩减在当地的录取计划,地区间的不公平(从录取比例看)并没有缩小。记得当年舆论炮轰重点大学的地方化时,不少人打抱不平,认为重点大学拿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必须得回报当地。那么,当当地生源减少,保持当地同样的录取率,重点大学该把多余的名额投放给其他地方了吧?当地老百姓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吧?可是,仅就北京地区的全国重点大学看,大家的期望落空了——北京今年的生源比去年减少20%,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在北京地区的招生规模与去年持平,没有减少一人!换句话说,北京地区考生今年进北大的机会比去年大大增加。
再次,虽然前不久教育部发文,要求各地、各校申请教改试点,其中试点项目包括允许进城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升学考试,这给大家看到高考报名突破户籍限制的希望,但是,再分析具体的操作,要让一个地方来试点事涉全国所有地区(一个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子女的户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教材和考试制度不同)、与全国所有高校相关的考试制度改革(这与个别学校的自主招生试点不同,涉及招生指标的重新调配),基本上没有任何现实可操作性。这种改革,其实是不能由地方试点,而必须是全国部署、对于不执行的地区实行问责的。就如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就是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为基本精神,执行国家的政策。而就是这样,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未得到妥善解决。
高考生源减少,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来说,确实是契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推进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面临诸多既得利益的阻力,既得利益者很难对教育负责,而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是会视教育危机、改革契机而不见的,这无疑会加重教育的危机。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亟需转变目前以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模式,由全国人大(以及地方人大)根据教育所面临的严重现实问题,推动教育全面改革,这才能突破既得利益的阻力,也才能抓住教育形势变化中的改革契机。
考报名人数减少会成为教育改革和公平的契机吗?2010-6-22 本文被阅读 1888 次
|
|
|